找到相关内容2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试论佛教伦理的现代社会价值

    不断,即自无功德”[18]。补人之长,师长之贤,与儒家的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方法相似。在《紫柏真可全集》[19]中提到:“古人之交朋友也,取其长而含其短,就其贤而矜其愚,长则补贤则师。是以心愈诚而去愈坚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4768913.html
  • 理论体系的建构与《四书》

    而且,他所吸收、利用的思想资料以《孟子》为主,却远不止《孟子》。陆九渊曾谈到,“夫子曰:‘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’。又曰:‘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省。’诚得斯言之旨,则凡...

    肖永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1169017.html
  • 学佛须知

    老师那有不敬爱的,不尊重的呢!这是生活教育,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,要提倡。你在家里天天敬祖先、敬老师,家里面的子弟看到你,这个印象从小就种在他心目当中,他将来会孝亲,会尊师。 2)见贤思齐 一看到佛,他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1475503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《佛法概论》听课笔记第八讲

    心,见贤思齐。   愧——对自己做的不善的行为、伤害了别人的时候,愧对于人。   《成唯识论》六卷二页云:“云何为惭?依自法力,崇重贤善为性。对治无惭,止息恶行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4777151.html
  • 真为生死而念佛

    谓也。果能生死心切,信得及,不生一念疑惑之心,则虽未出娑婆,已非娑婆之久客;未生极乐,即是极乐之嘉宾。见贤思齐,当仁不让。岂肯因循怠忽,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?有血性汉子,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,死与草木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141183062.html
  • 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

    这份见贤思齐的希求之心,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。因为这份希求,生命才会有目标,修行才会有动力。所以,皈依后必须发心,在此基础上,才能进一步修习戒律、正见、止观。发心是修行的根本,如果心发错了,不论做什么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75794923.html
  • 修身进德嘉言录

    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。   △ 圣贤而可百世为师,功于“吾日三省吾身”。   △ 迷途知返,得道不远。   △ 见已不是,万善之门;见人不是,诸恶之根。   △ 静坐常思己过,...

    慧玉居士编

    |格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0755501143.html
  • 正法重辉的曙光──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

    夫妻视为冤家、儿女说成讨债鬼、金钱喻为毒蛇、名利讲成粪土;反而菩提眷属正可以在佛道上互相扶植,净财越多越能做更多的佛教事业,正当的名利可以激发见贤思齐的上进心,甚至对现世安乐的追求要更重于死后往生的期待...

    陈兵

    |星云|人间佛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2025141595.html
  • 举弊救偏(慧律法师)

    度尽,方证菩提。」这是何等积极!外教徒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,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,乃是方便契合根器,让礼拜者见贤思齐,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,并非祈求保佑。就如同国旗、国歌、十字架,皆为精神的表征,佛像亦是...

    慧律法师讲

    |解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0758115557.html
  •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(第四集)

    ,一天到晚都忙得不亦乎乐了,哪有这个工夫去管人家有没有过失。所以心要常常的思惟善法,想人家善的地方,观察善法,观察人家善的行为,然后去学习,见贤思齐,这样子的心态就是善良的,纯净纯善。里面还夹杂着人家...

    钟茂森博士主讲(第四集)2006/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52-160-04

    |轮回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1726228850.html